top of page

Jan Steen, The Doctor’s Visit, 1660-1665, Oil on panel, 46 × 36.8 cm,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, Philadelphia

 「 這位老先生是誰?他為何抓著少女的手?」

       當觀眾佇立於這幅畫前,首先會注意到在挑高的房間裡,畫面正中央有一位穿著綢緞的少女倚著桌邊,桌子鋪上華麗、東方風情的毛毯,桌上擺著餐點。另一個中心人物,面容嚴肅、身著黑衣的老男子抓著這位少女的手腕,其實他是在為女子把脈的醫生。隔壁一旁的女子彈奏古鋼琴,轉頭將目光投向醫生與少女。桌子後的年輕男子一邊狂笑,一邊拿著鯡魚和洋蔥,面容像畫家Jan Steen本人一般。更遠處侍女走向門口,一位男子欲進入屋內。除了人物之外,前景的地板從左到右,擺著一個腳爐、火缽、信紙。若再看得仔細些,畫的右側還有一張床,後牆掛著一張風景畫。

 

  這幅畫題名為《醫生的探訪》,此畫的創作者Jan Steen善於描繪兼具道德教誨與娛樂性的尼德蘭日常,而像「醫生探訪」這類主題的作品相當受到歡迎,目前已知即有十八件。畫家這類作品的共通點是一位少女因相思、性鬱悶、懷孕,為憂慮所困。畫中多出現書信、床,除此外可能還有愛神的雕像或圖畫,而這些物件和愛情、懷孕有著密切連結。  

 

      先看倚頭的女病患,在十七世紀的文學作品中,女性心跳加快意味她有心儀之人,相思引發的憂愁讓畫中女子倚著頭,試圖紓緩頭痛。而畫中造成她身體不適的是門口的男子(可能的心儀對象),也是他的出現讓女子的心病得以好轉。另外,依照當時流行的體液說(註1),情欲帶來血脈賁張,溫暖人體,但情欲若無處發洩,將使身體變得乾冷。憂鬱症的徵兆就包含身體乾冷,而憂鬱症又源自壓抑或未被滿足的愛情。傳統上,憂鬱症的擬人符號是人用手撐著發疼的頭,就像畫中那位正被測量脈搏的女子一樣。所以不論由心跳或者憂鬱來看待畫中女主角,都可見女子深受愛情之苦。

 

  在當時,心跳加速為愛情相思的症狀。尼德蘭詩人Jacob Cats(1577-1660 A.D.)在他的作品裡描述女子聽到情人的告白,心跳加速且變得不規律。詩人將之命名為「把愛情的脈」。這樣因情生病的故事傳統可以回溯至羅馬時代的記錄,文本記載希臘化王國之一的塞琉古(Seleucides)王國,國王安提阿一世(Antiochus I)暗戀自己的後母,因有違倫常,無法抒發情意造成心裡憂愁,心跳失序。雖然心跳失序可以連結愛情之思,但Jacob Cats在他的詩中也談到單靠脈搏無法診斷出相思之情。

 

  至於如何判斷老男子的醫生身份呢?他的穿著混搭過時與時尚,黑色外袍雖是當時學者或外科醫生所穿,但緊身衣和短摺領邊至少可回溯至十六世紀七零年代,相距已有近百年之久。過時服裝再配上詭異自負的行為,容易使人聯想到十七世紀法國戲劇的醫生角色。法國戲劇在十七世紀中期大量引介入尼德蘭,而這樣的角色最早可溯源自義大利戲劇,傳統上醫生角色穿著黑色、正式的舊式服裝,雖然義大利戲劇裡更多的是律師,不是畫中的醫生。在戲劇裡,尤其是外科醫生,醫生形象往往是滑稽古板,接近中文所謂「江湖郎中」。而前景的火缽中垂著一條絲帶,也是當時醫生的技法之一,醫生將沾有尿液的絲帶在缽中燻燒以診斷懷孕與否。

 

    畫中還有一位彈琴的女子和拿著魚的男性。彈琴在當時被視為解憂的方法之一,而酒也有類似排解的功效。站在桌後的男性手拿一條鲱魚和兩顆洋蔥,暗示著男性生殖器官,而男子舉起鯡魚的動作如同狂歡節豪飲作樂的人們,代表愚蠢放蕩。似在譏諷相思少女不明自己病灶的窘境和愚蠢。

 

  現在這幅圖被命為《醫生的探訪》。雖然早在十八世紀末這幅畫交易時,就被認為《醫生的探訪》,但在1806年被定名為《意外的返回》,描述為夫妻間的忌妒和冷漠,到十九世紀末,這幅畫也還被當作丈夫發現妻子不忠。直到二十世紀才正式確認題名為《醫生的探訪》。

​(歷史四 謝仁人)

註一:體液說,來自古希臘醫學的傳統,認為人體有血液、黏液、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體液,而各體液間的特定組合連結於個人的情緒與特質,一旦體液間比例失衡,即會有疾病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