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Pieter Bruegel the Elder,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, 1559,

Oil on panel, 118 × 164 cm, Vienna,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

「 屠夫與修女為何爭執?」

  《狂歡節與四旬齋期之爭》(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)是Bruegel在1559年完成的作品,畫中場景乍看之下十分熱鬧,像是真實存在的一場關於狂歡節和四旬齋期的節日遊行。狂歡節(Carnival)和四旬齋期(Lent)都是來自中古基督教曆法的節日。在冬休之後,狂歡節成為慶祝及放鬆的節日,可以盡情的玩樂。接著而來的則是四旬齋期,在這段期間會針對肉類食物進行齋戒。

 

  我們可以先從畫面左下方開始看起。這部分主要描述的是狂歡節時會舉辦的遊行活動,其中最顯眼的是坐在木桶上的屠夫,他似乎是這個遊行的主­­­角——狂歡節王子(Carnival prince)。他腰間配著一把屠刀,右手舉著一根串著肉的長棍,頭上頂著一個鳥派(bird pie)。而他的座騎也是用許多器具拼湊起來的,並非是真正的馬匹。對一個王子來說,他的裝扮看起來非常滑稽,並不顯得高貴,身上的裝飾物都來自當時一般平民生活中會使用的器具,而且臉上的神情顯得茫然呆滯、眼神空洞。以當時的慣例來看,能成為狂歡節王子的都是在民間具有聲望的人,而屠夫明顯不在此列。

 

  再仔細去分析這位屠夫王子的整體裝扮,他右手所握的長棍上,串著未熟的豬頭、烤熟的禽類,以及掛著的香腸,這和實際上嘉年華王子的裝扮不同,是畫家刻意安排的非寫實元素。從烤熟的肉到未熟的肉,再到一旁正吃著自己排泄物的豬,這個迴圈暗喻人對自己吃下什麼並不在意。除此之外,屠夫頭上頂著的派也能夠繼續向上延伸,從地上的蛋殼到麵糊,再到正在烤餅的婦女,也是另一個食物的循環,將屠夫∕王子身上的裝扮和背景巧妙的融合。

 

  接著,看到畫面左下角,和狂歡節相對的部分代表著四旬齋期,應該要呈現出對慾望的克制。這部分也以遊行方式呈現,主角是一位瘦弱、形容枯槁的修女,她坐在拖車上,手拿著一根長長的麵包鏟,在麵包鏟的最前端托著兩條鯡魚,它延伸出去的角度和屠夫王子手中的長棍呈現一種幾近交鋒的感覺,帶出Bruegel所要表現的「衝突」。另外,修女的瘦弱更襯托了她的對手­­­——嘉年華王子的肥胖,這樣的對比似乎隱含著嘲諷。無論是肥胖或是瘦弱,都不是身體健康的象徵。兩方爭論著享樂與節制的孰是孰非時,卻都不具有理想的體態,這樣的外表或許是畫家的刻意安排,暗示兩方都不盡然能提供人們更好的生活。

 

  畫面正中央的夫婦是這幅畫的重點,他們抱著虔誠向神的心來教堂朝聖,但指引他們方向的卻是一位身穿戲服的小丑。如先前所說,這對夫婦無論是跟隨小丑還是遊行的隊伍,都無法走到正確的方向,找到神所示的真理。

 

  狂歡節與四旬齋之爭的繪畫傳統已久,過去都是表達衝突的不可調和,但在Bruegel的畫中卻以詼諧的方式呈現,而不是戰場上的肅殺氛圍。享樂與節制其實都是人現實生活中無法迴避的。或許對畫家而言,狂歡節與四旬齋之爭的重點並不在於兩方的區分和對立,而在於人是否盲目地跟隨他者,而未審度自己的處境。

 

  即使描繪的是常見的主題,Bruegel卻藉著它展現了不同於他人的觀察。他以同理又批判的眼光看出現實中的人們具有的特質與面對的處境,更點明當中荒謬之處,進而提出警醒,而不是套用既定價值,複製別人對事件的看法。運用看似出自現實的場景,佐以嘲諷的手法,帶出他對生活的觀察——這便是Bruegel在不日常的平常中展現的真實。

​(心理三 許善茵)

bottom of page